协作、坚韧、迎难而上:我与赛艇的故事
秋意渐浓,爽风拂面。在刚过去的周末,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联盟赛艇联赛先后于光明区茅洲河和南山区大沙河热烈开赛。
这是我院第三年组建队伍参赛,从第一年到第三年,从新手到“老将”,从紧张备赛到从容角逐……每一位参赛队员都建立了自己与这项体育运动的不同情感与故事。我们与其中三名队员聊了聊,关于个人,关于团体,关于体育的一些心路历程。
邓定超:三年赛艇“老将”的蜕变
邓定超总是想起两年前,他第一次参加赛艇比赛的时候。
他坐在艇上,低着头抓住桨板,额头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。紧张让他不由得攥紧桨板,但下一秒又立刻松开一些——抓得太牢会导致转桨失误,而一次别桨则意味着整场比赛的失败。预备时间似乎格外漫长,乌云无声地堆积在大沙河上方,和涌流的河水一起,等待着即将开始的角逐。
突然间,裁判的指令声划破了空气,几乎在同时,大雨骤然倾泻而下。赛艇队没有因此乱了阵脚,按照原定的桨速起航。
穿梭在冷风和暴雨之间,邓定超反而觉得安定了下来。他迎着风雨奋力拉桨,所有烦恼被抛之脑后,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手中的板桨和舵手的呼号。
似乎也为了配上这一路的风雨,他们最终拿了一个比以往都好的成绩。回忆起来,他说“感觉有一种宿命感。”
这是邓定超的赛艇首秀,那时的他是个新人,对比赛充满期待但又颇感紧张。两年过去,经过多次赛事的历练,他逐渐成了赛艇队的“老将”,对赛艇也有了新的理解。
“最初我喜欢拉大功率、高桨频,感觉自己每一桨都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,船速就一定会快。但后来我才明白,这不是个人的比拼,而是九个人一起协同的运动。”他总结道,团队中的每个人必须协调一致,即使个人能力再强,也无法单独带领整个队伍前行。“哪怕其他人做错了,你也要跟着做,错都要错在一块。因为它是一个团队的运动,九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一定能赢。”这种从个人到团队的意识转变,使他在一次次训练中愈发注重团队的节奏。
邓定超的另一重蜕变在于身份的改变。在经过几次比赛的积累后,他被推选为队长。作为队长,他倾向于严肃的带队风格和严谨的训练规则,强调纪律和守时,甚至设下了迟到和训练失误的加训制度。“我们一周训练三次,周二周四从上午五点到九点,周六晚一点,七点开始。迟到一次个人加罚划两千米,第二次是四千米,第三次就是六千米,训练失误也是一样的。”
“我不会因为某个队员的个人情况而给他放松要求,因为一旦放松了对纪律的要求,团队的整体状态就会松懈。”邓定超认为,只有在严格的纪律和清晰的目标下,队员们才能真正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。“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,所有人心往一处使、劲往一处使,才是团队的真正胜利。”他又笑了笑:“当然,能拿名次是最好的。”
尽管对纪律要求严格,但他并不会给队员们额外施加心理压力。赛艇比赛对每个人的要求都极为严格,一次失误会导致整个队伍的失败,这已经足够让人紧张。他会在每次训练后要求队员各自总结问题,做针对性训练,比如让别桨的队员专门训练腕力。在告知解决方法之后,就不会再提这些失误。
“尽量不要给大家造成额外的心理负担,也不要去怪某个人。只要有问题就当下解决,比完赛不要埋怨,不要说重话。”他认为一味追责没有意义,团队意识是在共同解决问题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。
从最初的紧张懵懂,到如今的冷静自信,邓定超在赛艇运动中经历了一番成长。面对接下来的比赛,他表现得很坦然:“能拿奖当然好,但更重要的是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协作,成为一个更好的团队。”
谢骏婕:从初识赛艇到享受其中
关于赛艇的记忆,谢骏婕印象最深刻的是早训时看到的日出。
今年训练时间比往年更早,六点钟他们已到达俱乐部。大沙河仍沉睡在黑暗里,四周一片寂静。空气里带着淡淡的清冽,只有偶尔水面划动的声音在耳边回响。
作为舵手的谢骏婕仔细观察着航道的情况。行至河道中央时,天空渐渐泛出一抹橙红,柔和的光线从地平线上逐渐浮现。她坐在船头,左边是连绵的树影,枝叶间透出自然的苍翠,右边是起伏的建筑群,橙色的光线逐渐染亮了钢筋水泥的轮廓。
微风拂面,带来清晨的凉意,谢骏婕坐在舵手位上,享受着这短暂而静谧的时刻,内心浮现出一种难得的安定。回忆起来,她笑着说:“那次日出真的很美。”
不过,谢骏婕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享受这个过程。最初出于好奇加入赛艇队时,她对这项运动几乎一无所知,成为舵手更是机缘巧合。新奇之余,她更多感受到一种无措:如何调整节奏?何时发出指令?怎么把控方向?她陷入一种不确定的状态。
面对队友们专注划桨的神情,她还会有一种压力——作为整艘艇的“指令枪”,如果做出的判断错误,会直接影响整艘船的表现。而偏偏她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,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,她心头总是沉甸甸的。训练到中期,谢骏婕甚至产生了一些抗拒心理。“当时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就想着,唉,明天不想去了。”回忆起来,她笑着摇摇头。
“幸好去年的老舵手李哲伟学长在这个过程当中给了我一些鼓励。”谢骏婕回想起学长对她的帮助。学长细数了作为舵手的指挥技巧,以及一些需要关注的细节。“在最沮丧的时候,他告诉我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拼搏的一个过程。”正是这些点滴的帮助与安慰,让她逐渐克服内心的抵触情绪,重振旗鼓,再次投入训练。
一年多的时间,谢骏婕的成长逐渐显现出来。“今年对赛艇熟悉了很多,能让大家做一些调整,根据船的情况及时下达指令。”这份熟悉也让她更自信地发挥舵手对全局的统摄能力,她观察每位桨手的动作,留意细微的船体变化,准确判断出需要调整的节奏,逐渐培养起更加沉稳与坚韧的心态。
昔日的赛艇新人已经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,她开始享受这项运动带来的快乐。“赛艇训练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,是我的一个锚点。”她如此形容。
Alec:每一次训练,都有新的收获
来自美国的Alec是今年赛艇队的新成员,他此前从未接触过赛艇。“对我来说,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挑战。”他笑着说。
Alec最初是通过校园里的公告注意到了赛艇队,“一开始我还以为这只是个像足球社那样,非正式的、学生自己组织的团体,没想到原来是有固定训练和教练的正式队伍。”虽然与预期不同,但这种定期训练和参赛安排反而让他感到意外的兴奋。“我很享受这种团队的感觉。”他补充道。
即使是面对一项全新的运动,Alec也并未感到紧张。“我对此充满期待。比较庆幸的是,我觉得自己挺适合划船的,因为体格上有些优势,”Alec说。“我真正担心的是团队协作。我担心因为配合问题而表现不好,把一切搞砸了。”
为了跟上团队的节奏,他认真对待每一场训练,而这其实是个不小的挑战。“早起真的太难了!”他挠着头说,“我们早上五点就要起床,九点才能回来。为了能按时起床,我现在每晚九点前就必须睡觉。”
但尽管如此,他对赛艇的热情依旧不减,每次训练都期待能学到新的技巧,从而提升自己和整个队伍的速度。“我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用我的手臂,但这其实是不对的,我学会了更多用腿带动身体发力,现在我比最开始加快了八秒钟!”Alec表现得很兴奋,他对自己的进步感到满意。
此外,他与其他队员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。“虽然我自己可以划得很快,但我不会一直这样做。如果速度太快,其他人无法跟上,就会把一切都搞砸。我们现在已经努力找到了整个队伍的最佳节奏,还会在接下来的训练里继续磨合。”
Alec非常喜欢赛艇队的氛围:“这个团队非常积极。”虽然语言不同,但这并没有阻碍他融入队伍。由于教练主要使用普通话指令,Alec需要依靠队友进行沟通。队友们一直热情地传达教练的指导,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训练内容,“这也让我更快地融入了学校,现在我会和很多以前从未打过招呼的人聊上几句。”与此同时,教练们也在努力拉近与国际学生的距离,“有一位教练一直尝试用英语和我们交流,这让我非常感激。”
对于即将到来的比赛,Alec充满期待。“听说去年的混合队拿到了第三名,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。”尽管语言障碍和高强度训练让这段经历充满挑战,但他对此感到欣喜,不仅因为技术得到了提升,更因为融入了这样一个团结而积极的团队。
最新动态
- 2024-10-25
- 2024-10-23
- 2024-08-30
- 2024-08-29
- 2024-07-31
- 2024-07-26